禅诗佛偈10首,静心开悟在其中,哲理性极强,值得品读。
1
《明》
白居易
定慧相合,合而后明,
照彼万物,物无遁形,
如大圆镜,有应无情。
白居易于唐文宗开成二年67岁时,作有《醉吟先生传》,写出他平生所好:嗜酒、耽琴、吟诗,此之外则栖心释氏。“每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好事者相遇,必为之先拂酒,次开诗箧。诗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童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欢甚,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放情自娱,酩酊而后已。"
数年过去,先生已老,以古稀之年、有病之身,诗人不得不考虑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了。醉吟的生活,他已觉得太放逸,他自己选择了禅定的虚净。对家中的舞妓歌童亦有另一种安排:善舞柘枝的舞妓让她学习制药,惯擂羯鼓的童仆则去种蔬菜。
日常生活中,他已决定不再醉吟放浪,而准备静修静养。是禅智使他作如此改变吗?有可能。当他称自己为病居士时,他一定想到了禅智通达、托病卧床的维摩居士。
——众花之中,尤爱玉兰,不与群芳争斗艳,只与众木比高低,定慧明通,是为自在……

2
寒山子诗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这个偈子表面看是反寒山,是二法门,实际上,灯笼和明月是不二的,真悟进去了,可以把二首偈子合拢来。寒山讲的是法身的清净面,这位禅师讲的是法身起用的一面。道家有位成仙的人,他仙逝之前写了首诗给他的弟子,最后一句是「心头热血比丹红」,我当年读了这句诗,非常佩服,这是一个得道之人应该有的心。

3
《无题》
唐‧寒山子
千年石上古人踪,万丈岩前一点空。
明月照时常皎洁,不劳寻讨问西东。
这首偈颂出自禅宗大师寒山子的手笔,简洁而深刻,富含哲理。
它以自然为背景,以明月为引子,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引导我们去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4
拾得诗
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
只为天明不了绝。
一念不生心澄然。
无去无来不生灭。
我本佛门闲散客,卿是红尘卖酒人。跨不过红尘,何妨人间走一程,为你做个朽翁…
你难道没有看到,三界之中的众生忙忙碌碌,勤劳辛苦的做事,只是为了明天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没有结束的时候。如果放下这些世间尘俗烦恼,不让生起一个妄想念头。心会恢复到本来的清净状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假象限制,了知妙明真心是本来无来无去,不生不灭的。
岁月里经过,有许多的挫折,当然也有许多的困惑,生命恰恰需要一种客观地面对,不挑剔,不回避,许多的事情都是在改变,所以自己也不要固守那份自我,就算活不出那份超凡脱俗,那也需要简单些、快乐些、大度一些。
每个人都思考人生的真谛,那些冰雪肝胆的心智,那些匆匆忙忙的追逐,那些不堪回首的疲惫,还有那些老死不放的遥望,人生怎么活?六根门头的宁静,人我是非的休兵,人生不是一场无辜的憔悴,也不是一场命运不济的叹息,几分素心的胸怀,活一场荡气回肠的亲历,不误年华,一回心安。

5
《耳根圓通》
元·石屋清珙
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
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
赏析:
"万境万机俱寝息,一知一见尽消融”,万境万尘,万有万机,整个虚空大地俱皆消损,无有生灭,不净不染,亦无去来;一切情识、一切知见、一切分别尽自消融,如如不动,住平等观。对于证悟本来的禅师来说,从外部的物质妄尘世界到内在的根识妄念世界,皆是缘起而性空,性空不碍缘起,此中本无实性可得,更何有尘埃可染?“闲闲两耳全无用,坐到晨鸡与暮钟”,禅师完全进入一种心无所住的大空三昧——远离一切有无、是非、善恶,根尘俱忘,时空悉泯,能所双亡。禅宗讲究转身一路,要从胜境上转身下来,回归平常。虽然物质世界的现象迁谢不停,有成有坏,而真性却不动不摇,仿佛两耳闲闲无用。此时的诗僧宛若成为无依道人,“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所以达六种色声香味触法,皆是空相,不能系此无依道人"(《临济录》)。

6
《悟道诗》
〔宋〕郁山主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禅意】
郁山主骑驴过桥,驴子失足把他从背上掀了下来,于是豁然开悟,写下了这首悟道诗。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明珠,这颗明珠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但是,长期以来它被物欲尘劳所蒙蔽、禁锢住了。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今天,去除了物欲尘劳层层的覆藏,明心见性,大彻大悟,佛性明珠的智慧之光熠熠显现,放光动地,发挥出无穷的妙用,它照破了千山万水,乃至整个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颗明珠,它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只是很久以来,因为业力牵引,它一直被尘垢覆盖,为无明遮蔽。尘劳是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我们往往用一生的时间,在苦苦编织着这张尘劳之网,要想透过它跳出去,实在是难之又难!“一尘飞而蔽天,一芥堕而覆地。”(《佛果禅师语录》)一粒灰尘、一颗芥子,就足以遮蔽我们的心地,遮蔽整个世界的光明。
正因如此,禅的宗旨就是要让我们拔落尘埃,拨云见日,让原本澄净、原本纯然、原本光亮的明珠,重新焕发出光华。这是一种非常庄严而美丽的境界。

7
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宋】雷庵正受•《嘉泰普灯录》卷十八
雷庵正受:宋朝常熟人。俗姓邵,字虚中,号雷庵(正受是名)。云门宗雪窦下第七世高僧。
是佛家偈语。在意韵深邃的同时也很开朗明丽,读之容易心生欢喜——月印千江,明心见性,不惹烦扰——如拭去心上阴霾,如月破云出,如春日终于到来,可以把烦闷抛掉去开心了。

8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解读】
夜间下雪,人睡在室内,很难觉察。诗人的这首小诗写得很巧妙。先写诗人从午夜梦回,惊讶于被子枕头如此冰冷,又发现窗户显得明亮。虽然没有写到雪,但读者已经知道下雪了,而且下了很久。“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通过声响来写大雪。题目是“夜雪”,诗句紧扣题目,通过窗户之“明”、折竹之“声”来写雪。

9
《居》
明‧憨山
百千世界空华影,一片身心水月光。
伎俩穷时消息断,可中无处著思量。
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往往不在一个时空,恐怕唯有彻底隔绝彼此,也才可能确保彼此的独立健全。我们似乎总是被物欲蒙蔽的过深,却对精神世界恍恍惚惚。百千世界空华影,一片身心水月光。伎俩穷时消息断,可中无处著思量。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夜雪初霁,荠麦弥望。相思血,都沁绿筠枝。

10
唐时,五祖弘忍为六祖惠能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大悟,
慧能开悟后说的五句话,影响后世至今!
弘忍大师当初给慧能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顿悟。而慧能开悟后连说了五个“何期自性”,是他关于心性本体和修行方法的重要论述。
这五句话如下: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五句话表达了以下含义:
1.本自清净:我们的本性原本就是纯净无染的,没有受到外界的污染。
2.本不生灭:我们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生灭变化。
3.本自具足:我们的本性已经具备了所有智慧和德行,不需要外求。
4.本无动摇:我们的本性是坚定不动摇的,不受外界干扰和影响。
5.能生万法:我们的本性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创造力,能够产生世间万物。
慧能通过这五句话强调了心性的本质和修行的核心在于认识和回归到这种本然的自性状态。这种理解对后来的禅宗修行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
憨山禅师(1546-1623)
寒梅带雪岭头开,冉冉天花落讲台;
好遣上方香积国,为予一钵尽擎来。
赏析:
“寒梅带雪岭头开”,寒梅必经风霜雨雪的滋润,才能开得茂盛芬芳。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因体悟到真空,所以每次参禅打坐时,天人都为他散花;维摩诘居士修行也能契入真理,天女一样为他散花。如果有一天,我们修行到须菩提、维摩诘一样的境界,自然“冉冉天花落讲台”。
三国时代,诸葛孔明先生具足卧虎藏龙的雄韬伟略,刘备三顾茅芦,而使汉氏一族能鼎足三国;唐朝道信禅师道闻遐迩,唐太宗三诏不赴,以疾辞旨;五代恒超法师,讲经说论二十余载,力辞皇赐紫衣,有“誓传经论死,不染利名生”之说。
只要我们经得起考验,经得起折磨,凡事不患无为、患己不立!不怕没人欣赏,不怕没有名位,不怕没有机会,怕的是人家需要你时,你准备好了吗?你充实好了吗?你有能力担当吗?
“好遣上方香积国,为予一钵尽擎(qíng举;向上托住)来”,只要我们修行有所得,不怕没有助缘,不必挂念外面的东西是不是我们的,只要有道行,一切皆现成,甚至香积国的饭菜都能拿来给我们享受!
修道者要忧道不忧贫,只怕没有道行,不怕贫穷苦难,只要时节因缘一到,凡事自然水到渠成。你要寺院,你能精进向道,寺院就现成了;你要人缘,你实行菩萨道,人缘就现成了。三千娑婆,八千净土,只看你如何去接受!

12
《千峰映月》
林谷芳
万峰深处独跏趺,历历虚明一念孤;
身似寒空挂明月,唯馀清影落江湖。
禅居,不只恬淡,更得冷然,因冷然独生,生命乃有禅机、风骨以至气魄,从「一炷清香自得闲」,到「孤轮独照江山静,自笑一声天地惊」,这幅度极大的生命色调,其实都缘于此。于是,真正的禅子读憨山德清的这首诗乃必然有直映我心之感。

《山居偶成》
憨山大师
滚滚红尘世路长,不知何事走他乡。
回头日望家山远,满目空云带夕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