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江源近观】云端青海 天地间最恢宏的调色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09:28:00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青海的重大使命,也是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契机。在这片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5000多个湖泊星罗棋布,4200多条河流纵横交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不仅赋予它终年积雪的冰峰、一望无际的草原,还给予它坦荡无垠的戈壁沙漠、桃红柳绿的河湟谷地……

这里仿佛是造物主最慷慨的调色盘,而每一抹色彩,都蕴藏着深邃的故事与底蕴。

就让我们一起在这高原调色盘上触摸辽阔,感受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脉搏,以及深入挖掘文化基因、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之举——

旅路融农,生态共生。王伟才 摄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以西18公里处有一片绿荫遮蔽之地——莫河骆驼场。绿树成荫间,鲜花朵朵中,古旧的屋舍,让人感觉回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

“这是国家一级文物,是第一面完整走过青藏线的五星红旗,更是第一面挺进拉萨的五星红旗……”导游指着一面用玻璃镜框装裱的五星红旗,正给游客讲述着莫河骆驼场写满荣光与辉煌的过往……

当时间褪去骆驼场原有的功能,那些保留在这里的“旧物”变成了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乌兰县积极做好莫河骆驼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推动红色文化焕发时代光芒。

这是青海持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全力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一个缩影。如今,一处处红色遗产遗迹早已融入旅游环线,成为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以红色故事为题的《昆仑问道》《青春铸剑221》等作品,更是让精神与文化在舞台上重焕生机,也让我们看到了红色的青海。

是的,青海是红色的。它是丹霞的热烈苍茫,更是“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的厚重沉淀。从历史遗址到非遗传承,从文艺创作到旅游体验,青海“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将自然之美与文化之韵串珠成链,让每一次奔赴都成为与文明的深情对话。

在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轻快的织机运转声不绝于耳,藏族织毯技艺在新时代焕发迷人光彩。逐步完善保护传承体系,探索推进多种保护方式,加强传承能力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海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模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不再满足于一般性的观光游览,而是追求更深层次的文旅体验。为此,青海充分挖掘自然人文生态资源,建设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景区、旅游休闲城市等,逐步构建起高品质、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青海绘就了多民族智慧交融的非遗画卷。目前,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761项、代表性传承人5793名。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88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4名,省级非遗项目335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09名。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丰富产品供给是关键要素之一。青海将文艺创作、公共服务、非遗传承等文化类资源融入旅游环线建设,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促进文化和旅游多业态深层次融合发展。

有人说,青海是绿色的。

没错,生态之绿是青海最显眼的标签,是万物共生的摇篮。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指出,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为青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青海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湖国家公园的创建和设立,可可西里正式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坎布拉获批世界地质公园……更为青海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良好的条件。

7月,高原的阳光穿透薄云,在青海湖面洒落细碎的光斑。多位香港媒体的代表来到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青海湖仙女湾。此刻,栈道旁的紫色花海与澄澈湖水相映,空气中弥漫着草叶与湖水的清冽气息。

“看那只赤麻鸭,一点都不怕人。”记者们交流着。赤麻鸭对栖息地的水质和植被要求极高,现在能清晰地看到它们,说明湿地生态真的在变好。港媒代表有些激动地说,要把这份高原湿地的“生态答卷”带回香港,让更多人明白,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就藏在这种温柔距离中。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当之无愧!

而彼时,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巡护员正指着地图上的彩色标记解释道:“红色区域完全封闭,黄色可科研考察,绿色才允许有限旅游。”正是这种“留白”,让青海于厚重间有了空灵的舞姿,也拥有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到过青海的人很难忘记的,还有青海独一无二的“蓝”。

瓦蓝的天空,澄澈得能映出心底的透亮。站在青海湖畔,无垠的青蓝更是横无际涯,不仅形成视觉盛宴,更是游牧文化与生态奇迹交融的无声史诗。

“青海湖,我来过好多次。湛蓝的天空,碧波荡漾的湖水,能让人感受到青海的豁达。”来自澳大利亚的游客倪克凡说。

如今的青海,正持续推进青海湖示范区创建,投入13.13亿元,实施景区提档升级、“一环”沿线建设、生态停车场扩容等项目。

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以创建青海湖示范区破题开局,围绕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推动西宁市国际生态旅游中心城市建设,打造环青海湖生态旅游精品环线,依托全省生态旅游资源,优化推出多条生态文化旅游带,加速形成“一芯引领、一环示范、多带串联”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

“绿水青山是青海的家底,更是青海持之以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的底气所在。青海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夯实基础。”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常红安说,在全力推动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过程中,优先科学制定保护措施和发展政策,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婉转的马头琴音伴着悠扬的歌声,一曲《天上人间柴达木》将观众带到了那雄浑与灵秀交织的神奇世界……6月27日,西宁市新宁广场上一群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演员,正用灵动的舞姿赢得阵阵掌声……这是“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专场活动启幕现场。

历时四个月的“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以“河湟文化”为脉络,从五月起逐一展示青海地方文化魅力。四海宾朋云集于此,文化体验与大众消费深度融合。青海,以地方文化的芬芳浓郁呈现出更加立体直观的多彩之美。

是的,青海之色多姿多彩,那份纯净深邃让人过目难忘:白色的岗什卡雪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条玉龙腾飞在天地之间;宝镜般的茶卡盐湖在微风与骄阳下,倒映出天光云影与皑皑雪峰;门源百里油菜花海铺展的鎏金地毯,吸引着众多游客远道而来;“青海刺绣”七彩丝线经纬之间交织的,不仅是工艺的精良,更是一幅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助力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辽阔图景……

如今的青海,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的“诗与远方”。今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2730.57万人次,旅游总花费234.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14%、20.3%。

这份吸引力,还源于青洽会、环青赛等活动串联起农畜产品、生态教育、高原康养,推动旅游向多元品质升级;源于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坚实托举;更源于青海“农体文旅商”融合的巧思妙想……

行走青海,如同在天地间最恢宏的调色盘上漫步。这色彩,既是视觉的盛宴,更是直抵心灵的震撼。在这斑斓色谱中,我们触摸自然的壮美,感受文化的醇厚,领悟守护的深义,寻回对生命本真的敬畏。

青海,正以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智慧为笔,以高原大地为卷,向着令人向往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着独具特色的共融共建共享生态文旅新篇章。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倪晓颖

编辑:李娜 责编:谢青玉 监制:陈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