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绿色金融探索协同共赢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06:49:00    

图为国开行浙江分行支持的湘湖·三江汇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EOD项目。(资料图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风景如何转化为美丽经济?这既是绿色金融的服务目标,也是服务难点。记者近期赴浙江省杭州、绍兴、嘉兴等地调研采访时发现,破题的关键在于创新思路、整合资源、量体裁衣,优化生态环保项目的融资模式,完善制度规则设计,形成生态、经济、金融良性循环。

量身定制 优化产品

“你看这个V形山谷,建坝条件特别好,等大坝立起来,上游300平方公里的水都能汇聚到水库,可以发挥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等一系列作用。”在距离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城约30公里的镜岭镇,记者站在澄潭江边,顺着唐一帆手指的方向,看到了一个写着128米字样的立牌。唐一帆是绍兴市镜岭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据他介绍,预计水库的正常蓄水位是128米,总库容能达到3.13亿立方米。

正在建设中的镜岭水库是浙江水网的一个重要“结”点工程。此前,绍兴市已有一座汤浦水库,但随着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原有水库已无法充分满足需求,镜岭水库便于2022年4月启动了前期工作,计划于2028年底前完工。该水库建成后,将与原有的汤浦水库一道,在保障绍兴市供水的基础上,跨流域辐射周边城市,形成协同效应。

除了防洪、供水,建设镜岭水库还能提升当地水质,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夯实基础。记者调研发现,相较于此前的印染企业,一些新质生产力企业对水质的要求很高。如果企业取用河道水,后续处理费用比取用水库优质水高几十倍。

建水库的资金从哪儿来?生态环保类项目通常具有准公益性质,短期内难以产生充足的现金流,时常遭遇融资瓶颈。怎么办?从已投入使用的汤浦水库来看,将时间拉长、注入更多耐心,融资创新的空间与潜力便逐步显露出来——作为百年工程,汤浦水库于2000年建成,后续只用了10余年时间就还清了负债,目前已进入纯经营收益阶段。正因如此,2024年11月,绍兴原水集团能够将汤浦水库的经营收益转化为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行,将所募集的资金用于补充镜岭水库项目资本金。

“项目的资本金基本到位后,信贷资金就可以跟进。”国家开发银行浙江分行客户二处客户经理盖冠祎说,该行已于2024年12月完成对项目的前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授信。“目前已实现前期贷款发放2亿元,接下来,我们将持续跟踪主体工程的建设进展,进一步提供中长期贷款支持。”

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不仅解决了企业的融资难题,还缓解了还款压力。“前期贷款的期限是3年,可与后续发放的中长期贷款紧密衔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建设期的资金压力。”唐一帆说,这让企业松了口气,有助于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创新思路 整合资源

在钱塘江的东侧,与西湖隔江相望的还有一座湘湖,它们宛如钱塘江的一双明眸,既擦亮了城市名片,又涵养了城市生态。

然而,湘湖的环境也曾遭遇破坏,周边的砖瓦厂、村落排放污水,引发水质下降、湖面萎缩。2003年起,湘湖保护与开发的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启动,并于2020年完成建设。至此,湘湖恢复至6.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重现旖旎风光。

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暂停键,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还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自2020年起,湘湖开始推进水质治理工作,完善市政及综合配套设施。与此同时,优化土地资源布局,谋划产业发展,逐步腾退遗留下来的部分五金配件、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企业。

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的资金需求量较大,仅靠自筹远远不够,需要撬动外部融资,但如果仅从项目本身看,它难以满足市场化融资的部分门槛,前期资金投入大,后期经济收益有限,还款来源不足。

如何破局?转换视角、整合资源。“如果换个视角,把生态环保看成一个整体,其中的环境治理项目虽然不赚钱,但环境恢复后,可以通过产业升级,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及人才入驻,经济效益自然会得到提升,然后再用产业收益反哺生态治理投入,统筹规划,互利共赢。”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杨晓峰说,先腾笼,腾退低、小、散落后产能,再筑巢引凤,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企业、人才集聚。与此同时,持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最终形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厘清了以上逻辑,融资堵点也就迎刃而解。“我们支持湘湖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绿色产业开发项目一体化实施,由市场化运营主体,即浙江湘旅绿色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统筹开展建设和运营,并构建了结构化还款来源和动态抵押等信用结构。”国开行浙江分行副行长陈向前说,截至2024年12月末,国开行浙江分行就此项目已签订合同额度158.45亿元,贷款余额62.28亿元。

“如今,除了生态、人文,湘湖还有一张特色名片,那就是科创。”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主任徐斌说,湘湖正在打造科创产业社区、未来产业社区、制造产业社区,目前在建的项目已涵盖智能视觉、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行业。“其中,我们在岛上建了院士工作站,俗称‘院士岛’,已经入驻院士22名、专家团队270多人,大家一起攻克技术难题、研究孵化项目,杭州市政府、萧山区政府为人才、企业做好服务,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

设计制度 谋划长远

发展绿色金融不是看一地,也不是看一时,而是要从长远计,谋划出一条生态、经济、金融协同共赢之路,形成一套可操作性强、能够复制推广的制度框架与规则举措。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优势之一,是能够更好地协助相关政府部门设计、制定政策规则,既融资还融智、融制。2021年,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开发银行在部分省市开展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探索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资源、产业开发项目一体化实施,提升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到浙江省,从统筹谋划到实践操作,国开行浙江分行的评审团队与地方政府部门多层级深入对接,综合考虑资源账、资金账、资产账,合作编制了‘1+4’整体方案,‘1’是实施方案,‘4’是项目推进、资产盘活、资金统筹使用、市场化运营方案,推动构建政府主导、金融支持、社会资源参与的广泛且深入的合作机制。”陈向前说,与此同时,该行还配合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创建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融资省级项目储备库。

有了顶层设计,微观主体的组织架构也要相应优化,助力政策落地见效。“分行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领导小组,以及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把绿色发展理念嵌入经营管理的全流程。”国开行浙江分行评审一处处长刘彦说。此外,该行已将绿色信贷纳入考核体系,强化事前管理、事中监督与事后问责,同时强化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绿色金融的全方位工作体系。

记者调研发现,当前除了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的制度设计也在逐步完善,相关业务成为金融机构的发力方向。“所谓转型金融,指的是传统高碳排放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说,人民银行牵头制定钢铁、煤电、建材、农业4个重点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的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几项标准正在部分地区试用,得到了市场的普遍欢迎。

“绿色金融有五大支柱,绿色金融标准是主要支柱之一,有了标准,金融机构、企业就有规可依,就知道应该要做什么样的业务。”王信说,接下来,人民银行将不断强化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的标准制定,优化绿色金融政策工具箱,更好地促进绿色低碳相关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发展,持续推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经济日报记者 郭子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