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业效益下滑,行业仍在去库存,中酒协建议酒企降低增长预期

深度调整下渠道库存高企、动销频次下降、增速与效应下滑……这是近期举行的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上,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酒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到的中国酒行业发展遇到的显著问题。
南都湾财社-酒水新消费指数课题组记者了解到,2024年是中国的酒行业处于变化的一年:行业面临价格、库存、动销等方面的困境,消费者对酒的消费也逐步趋于理性。
在上述大背景下,《报告》认为,去年酒类市场增速和效益明显下滑,亏损面扩大;业绩强分化,优势强集中;同时,高库存问题突出、价格倒挂现象严重、线上线下博弈加剧。 针对相关行业现状,中国酒业协会提出了“破局之道”,其中就是酒企应该主动降低对增长的预期,同时也该调节增速。
存量市场减少导致库存等大增
中国酒业品类竞争持续,业绩“两极”分化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存量博弈”是酒水消费近年来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振国在发布《报告》时表示,2022年下半年开始,市场进入去库存周期,直到目前这一形势尚未扭转。从全球范围看,酒类消费市场已经饱和,进入到存量消费阶段。
2024年,酒行业从存量博弈甚至有转向“缩量博弈”的趋势,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酒业品类竞争持续加剧、产能过剩隐忧也进一步突出是《报告》点出的状况。
数据显示,我国饮料酒制造业亏损面从2020年的17%扩大到2024年(1至9月)的33%。其中白酒、啤酒占据主导,二者约占总消费量的93%;葡萄酒、黄酒、露酒、其他酒以及包括进口烈性酒合计占比约7%。
对于中国酒业目前的市场状况,刘振国结合《报告》方面数据,从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三大方面进行解读。其中在生产端方面,中国酒业出现了分化加剧、发展承压的状况。
《报告》提到,“增速和效益明显下滑,亏损面扩大”“业绩强分化,优势强集中”是去年我国酒类行业的显著特征,尤其是白酒行业表现更为明显。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去年酒行业确实出现“两极分化”的状况,其中白酒在这方面表现明显,排名前六的“茅五汾洋泸古”占据了白酒行业“大半壁江山”,按去年三季报计算,这六家公司分别贡献了白酒上市公司超88%营收以及近93%的归母净利润,而与之相对的,部分腰部及以下的酒企却出现了市场受挤压的情况,营收与净利润双降。
从最新一期披露的2024年报数据来看,贵州茅台、金徽酒及水井坊业绩增长,港股珍酒李渡则是营收与去年几乎持平,调整后净利润小幅度增长,舍得酒业、酒鬼酒及金种子酒等,则是出现预减和预亏等。从上述数据来看,白酒行业在酒业深度调整期内进入到“强者恒强”的发展新周期。
在流通端,《报告》给出的关键词是“高库存,竞争内卷”,这也是过去一年中国酒类在渠道以及终端方面的显著特征:高库存问题突出、渠道终端动销不畅、价格倒挂现象严重、线上线下博弈加剧。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此前报道,上述问题在相关节点表现较为显著,尤其是“618大促”“双11大促”,以及“中秋-国庆”旺季不旺等等,均是渠道库存高企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而在消费端方面,《报告》认为,酒类消费支出增速下降,消费者决策理性,决策链更长,同时随着消费场景的多元化,购买渠道也更多元。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1至11月烟酒类消费品累计零售额5524亿元,同比增长5.2%。刘振国在解读中指出,包括烟酒等在内的消费品零售行业已经呈现显著分化态势。同时线上渠道中,传统电商高速增长时代结束,内容电商的产品品类在持续扩大。
刘振国认为,当下消费者追求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实用性,更多是产品背后的情绪价值和社交市场。酒的消费场景更加趋向于自饮、朋友小聚和悦己型消费。
行业如何度过调整期?
中酒协建议主动降低增长预期,有酒企已开始调整
虽然我国酒类行业在生产、流通及消费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困境,但是行业协会也给出相应的“破局之道”。
《报告》对于行业未来发展给出六点建议:第一是(酒企)主动降低增长预期,主动调节增长速度;第二是统筹产区发展质量,促进经济动态平衡;第三是以长周期视野构建良性产业生态;第四是优化产品布局,避免全产品线;第五是统筹渠道布局,打通线上线下的传统边界;第六是把握新技术、新场景,拓展消费增量。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主动降低增长预期和调节增长速度,在今年一季度就被行业普遍提及。尤其是白酒,按照业内人士说法,只有“酒企主动调整业绩增速,渠道库存恢复到2019年水平”,白酒行业才能结束调整期迎来拐点。
值得注意的是,从年初至今,白酒企业通过调整增速来疏导渠道库存,例如年初多家酒企已经“默许”取消“开门红”政策,不再强制经销商按额度打款;又如在控货方面,10多家白酒企发出了近20张停货通知,对相关产品进行停货,以疏导渠道库存。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在叠加农历新年动销影响下,相关措施确实对经销商库存起到了疏导作用。
而在啤酒方面,南都湾财社记者则注意到,目前已披露业绩的华润啤酒、青岛啤酒、重庆啤酒等巨头,在营收方面出现下滑情况,但是燕京啤酒和珠江啤酒则是营收小量增长及归母净利润大增。这也体现出,当下啤酒市场对于10元及以上高端化啤酒“消化”放缓,以及消费认知改变等情况,消费者对于啤酒消费价格更为敏感,且更理性,这一系列改变,也让啤酒企业开始重新对高端化和价格定位进行审视。
当然,除了行业主动采取措施调整外,宏观经济的相关利好,尤其是国家政策与消费潜力释放,为今年酒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刘振国表示,除了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白酒重点产区贵州、四川、江苏、山西、河南、安徽、山东等省的地方政府发布了多个支持白酒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国家当前大力提振消费,释放消费潜能。“酒业作为消费大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须抓住这波扩大内需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