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股大涨、多家上市公司布局,机器人“瘦身”大势所趋?
【大河财立方 见习记者 郑棋文】近日,以PEEK为代表的人形机器人轻量化成为市场持续追捧的热点,相关概念股一度集体飙涨,多家公司官宣布局。
8月15日,金田股份3连板涨停,市场认为其具有人形机器人+PEEK等多重驱动因素。而在前一日,力劲科技实现9连升,盘中一度涨超20%,股价创近两年来新高。消息面上,力劲科技参与研究镁合金人形机器人。
业内普遍认为,在人形机器人迈进商业化的过渡期,以PEEK、镁合金等轻量化材料为核心的机器人“瘦身”行动,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从整机厂到零部件商,都在加速攻克这门“必修课”。
机器人为何要“瘦身”?
机器人的“瘦身”风,来源于对性能突破的核心诉求。
人形机器人对重量极其敏感。哪怕只是增加了1公斤的自重,其关节负载与能耗速度就将呈数倍增长,从而导致续航时间短、散热慢等问题。而过重的机身,还将限制人形机器人运动的灵活性和精准性,甚至在实际场景的应用中带来安全隐患。
“而轻量化能为机器人带来多方面的性能提升,包括降低能耗、提升运动灵活性、增强续航能力,使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更加精确和高效。”一位机器人本体厂商从业者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在很多场景中,续航能力关乎机器人是否可以正常使用,是影响机器人落地效果的关键。而远程协助、长时间巡逻等工厂任务场景中,续航能力甚至可以直接等同于工作效率。
她进一步解释道,人形机器人实现轻量化后,各类传感器、执行器等关键组件将拥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功能拓展与升级。这意味着,人形机器人的性能表现迎来整体提升。
大河财立方记者了解到,业内一直在探索机器人轻量化的解决方案。而随着近期行业逐渐进入量产和商业化的落地阶段,关乎实际应用效果的人形机器人重量问题,成为各个厂商亟须攻破的关键难题。
目前,人形机器人轻量化的实现路径主要有结构轻量化与材料轻量化两种。但由于结构轻量化是系统性工程,人形机器人整机及零部件方案仍处于快速迭代中,因此,材料轻量化成为当前行业的主流选择——即通过采用镁合金、工程塑料等低密度材料,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实现减重。
“材料轻量化是当前阶段提升人形机器人综合性能最现实、最关键的突破口之一,意味着显著的成本效益比提升。更低的能耗、更长的作业时间等,都将转化为应用端的实际价值和厂商的竞争优势。”广州眺远咨询总监高承飞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轻量化能力,正迅速成为衡量机器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尺。
他认为,谁能率先在保证机器人性能的前提下有效“减重”,谁就能在日益激烈的商业化落地竞争中抢占先机,为规模化应用铺平道路。
轻量化材料站上风口
多家上市公司布局
事实上,从行业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形机器人厂商在产品迭代时加码轻量化。特斯拉、优必选、宇树科技等头部主机厂已纷纷发力,推动产品重量持续下降。
以特斯拉为例,其2023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 Optimus Gen 2 ,相比第一代机器人 Gen 1的一大亮点就是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实现了轻量化——体重由73kg降至63kg。与此同时,行走速度提升了30%,身体控制能力也显著增强。而优必选Walker系列,从2019年第一代的77kg降至2021年Walker X的63kg,其2025年推出的天工行者机器人体重仅52kg。宇树科技H1体重仅47kg,入门版G1更轻至35kg。
据公开信息,特斯拉第三代 Optimus 人形机器人已在 2025 年启动研发,其核心是进一步降本增效,倾向于更轻的身体、更紧凑的设计结构、更易于量产的技术方案。
国盛证券研报指出,第三代Optimus新的设计思路是更轻、更易于量产、更仿生。对应的具体变化包括在传动件、外壳、支撑件等更多部位使用PEEK等轻量化材料。
以PEEK为代表的轻量化材料已站上了风口。大河财立方记者注意到,人形机器人量产加速与轻量化材料的新进展,也推动了全行业加速探索新路径。
一方面,不少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供应商正在将轻量化材料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关节、轴承、齿轮等核心部件。如意优机器人,于近期推出了镁合金材质的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又如傲意科技,其第二代灵巧手ROH-AP001产品重量仅有640克。
另一方面,还有多家上市公司瞄准人形机器人轻量化材料赛道,布局举措不断。就在8月15日,金固股份公告称,公司拟与鹿明机器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探索阿凡达铌微合金在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机身零部件上的应用开发。
在业内人士看来,人形机器人轻量化是实现减重、增加续航、提高负载和灵活性的必然之路。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PEEK,还是镁铝合金,轻量化材料在顺利通过技术验证后,都将迎来广阔的应用空间。
责编:刘安琪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