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昆仑约定》:毕淑敏书写戍边战士 | 阅读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1:54:00    

近日,著名作家毕淑敏出版了第六部长篇小说《昆仑约定》。这部小说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高原戍边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年轻战士在极端环境中淬炼生命、追寻理想的故事。

毕淑敏说,写《昆仑约定》是埋在自己心里几十年的种子,也是她对一座山许下的承诺。毕淑敏以亲身经历为底色,将时代风雨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刻画了戍边战士对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

七十岁,毕淑敏动笔书写青春记忆

毕淑敏是当代文坛上十分重要的一位作家,她的长篇小说《血玲珑》《红处方》《女心理师》《花冠病毒》等均影响很大。众所周知,毕淑敏曾经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又是一名心理学家、内科主治医师,从她的小说中可以看到其经历的浓重痕迹。这些都让其作品既有曲折动人的情节,又充满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

毕淑敏不是一名高产作家。时隔多年之后,才出版了六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昆仑约定》。这部小说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生活为背景,聚焦高原军区诊所,通过郭换金、景自连、麦青青等人物,书写了一批不畏艰苦、个性鲜明、敢于牺牲、保家卫国的年轻军人形象。未定国界处,气候条件恶劣、物资匮乏、医疗条件简陋,挑战重重,戍边战士不畏艰难,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毕淑敏从亲历者的角度,以其一贯的细腻笔触,刻画着边疆部队生活,也用医者仁心诠释着人性的光辉。

“那时我们十几岁,尚未来得及盛开为花,就被生活直接拍砸成凝冻的松柏。在海拔近五千米的边防线上,我和战友们曾全力以赴保家卫国,将残酷过成家常。我们的存在,让背后的山河和人民,安享和平。”回忆起十六七岁在边疆戍边经历时,毕淑敏说。为曾经的岁月书写,是她的初衷和坚持的动力。近四十年前,毕淑敏发表的第一部小说的篇名就是《昆仑殇》。

至于这部《昆仑约定》,毕淑敏说:“我想了好多好多年,自己年轻时候的那段岁月,在海拔非常高、气候非常严寒、条件又很恶劣的地方,在那里走过了我的青年时代,还有很多跟我一样年轻的小伙子、姑娘们,我们一起用年轻的生命结成一个钢铁的长城,守卫着祖国的边疆。”她想,今生今世一定要把这段经历写出来,这个想法就像一颗种子,在心里埋了很多年。

为何直到七十岁才动笔?毕淑敏说,早先觉得自己的写作手艺还不足以写一部优秀的长篇,同时也希望这部小说是在自己生命末期的时候完成,这样客观上能够说更多真话、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于是,这部小说的创作时间就无限期推后。最后,毕淑敏说:“我都七十多岁了,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就开始创作吧。我把那些珍贵的、刻骨铭心的、必须述说的回忆,交给了这部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小说。”

“我在城市的中心处,按下静音键,让自己化成隐身草,只存书写昆仑往事的决心。我肝胆欲碎地咀嚼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在蛛丝马迹中踯躅前行。一闪一闪远去的气若游丝的故人,如干燥破碎的脱水菜,浸没冰冷砭骨的雪水中,慢慢膨胀,鲜活。”毕淑敏在这本书的自序中写道。

潜伏了半个多世纪的心愿,一朝实现,险些耗尽作家的全部生命能量。

一群青年人聚在边疆的回忆录

“一般人眼中,雪千篇一律,除了飘落,就是成堆成垛,雪崩时一落千丈。餐风啮雪过的郭换金知道,雪分很多层。上层的雪最冷,因为风一直吹,雪没有任何产生热量的能力,只有被刮走或是始终原地战栗。中间的雪,孤单压抑,它们看不见天日,永远蜷缩,永生不得舒展。下层的雪,被无数年代的重压挤扁了,却永不言重。”

这是小说《昆仑约定》主人公郭换金在高原边防地区看到的雪,其实也是毕淑敏年轻时在那里看到的雪。这是一部有浓重作者个人经历性质的长篇小说,因为有亲历性,所以作家笔下的人物或有生活原型。又由于条件艰苦,虽非战争年代,生死之事也经常发生,所以哀敬爱的人之死,庆亲密战友的生,使得作者笔下感情十分浓郁。

郭换金是小说的女主人公,她是一名厨师的女儿,也是高原诊所女兵班的班长。郭换金性情坚韧、忠诚,在高原戍边生活中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军医。景自连是一名军医,也是小说的另一位主要人物,他与郭换金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和共同的信念。麦青青是女兵班的另一名成员,她也是故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和郭换金、景自连等人一起,在昆仑之巅践行着对理想主义的执着追求。

通篇读来,会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部青春回忆录,是青春与边疆碰撞后发生的故事。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青年人奔赴边疆,在部队守卫边疆,但是面对自己的青春、生命、爱情、未来发展以及自己背后不同的身份和背景,聚在一起的这样一部青春回忆录。

回忆书写这部小说的经历,毕淑敏说:“我年轻时,身体里居住着沧桑的灵魂。当我七十岁时,借着这部小说的书写,重新潜入十六岁半的心灵,寻觅温暖与光明。我的工具,是我的体验、我的记忆、我的大脑、我的手指,我的心肝脾肺肾……总之,全身总动员。熬煮文字的过程,我把记忆汇总成述说。那些字句,氤氲凛冽雪气,激励我向前。”

在这本书的新书发布会上,毕淑敏给读者讲了一个细节。她说,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地图,会看到未定国界和已定国界的标识是不一样的,未定国界在某种情况下就是我们的士兵用身体在那里守卫着。不然的话,可能一个冬天没去巡逻,或者由于天气非常恶劣,很长时间没到那个地方,再去看,对方有可能把他的边防哨所向前推进了。“所以我真的感觉到一种职责,而且觉得我年轻的生命加入这样一个保卫祖国的伟大事业中,虽死不惜。”毕淑敏说。

拥抱昆仑的精神高度

有评论说,毕淑敏的笔就像是一把手术刀,可以剖开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毕淑敏的笔也像是一条缝合的线,帮读者缝合内心伤痛无法自洽的那个部分,从而得到很好的疗愈。这是一名温和而坚定的作家,用文字传递给读者很大的精神力量。

而对于《昆仑约定》这本小说,除了这些之外,还抵达了更高的精神高度。作家梁晓声说,昆仑是一个有壮大的诗意的概念。昆仑山是唯一进入《千字文》的一座山,“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写的就是昆仑山;在武侠文化中,昆仑派是五大门派之一;谭嗣同也有“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象宏大的诗句。这部小说名曰“昆仑”,其实内容也达到了昆仑般的高度。

比如,小说结尾处主人公郭换金和潘蓉探讨有关生死的话题,郭换金对潘蓉说:“我愿意死在你后面。”在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都不愿意“死在后面”承受更多的痛苦,而在那个环境中,眼见亲爱的战友经历过多次友人逝去的痛苦,所以宁愿她少承担一次。这是令人钦佩的精神境界。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则从人物塑造上分析了《昆仑约定》的文学高度。他说,中国作家在塑造经典坏人形象方面非常出色,能够很好地刻画一个坏人,写出人的恨和痛。但是写爱、写善、写好,中国作家就比较弱,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之间的距离。而《昆仑约定》在这方面的处理则比较好,毕淑敏写出了和山的高度一样的“人生海拔”,因此这是一本书写“人生海拔”的书。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普通的,作家将其放在那种特殊而艰难的环境中来考验人性的高度和人心的尺度。

书中所写的卫生队的几名女战士,班长、副班长,和我们一样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大厨的女儿郭换金当了班长,部队领导的女儿麦青青当了副班长。我们每个读者都会想到自己,每个人的出生原点无从选择,所以在成长过程中才会遇到各种难题。成长中努力向上的足迹,第一个台阶是不一样的,即便是从底层开始往上走的郭换金,也同样乐观、坚韧、蓬勃。《昆仑约定》写的是最普通的边防战士的故事,不过已经拥抱了真正的“昆仑”的精神高度。

小说结尾,毕淑敏写道:“郭换金想,无论她走到什么地方,都会想念高原烈士陵园上空的云。背倚山河壮美,面前祖国长宁。这里的故事,只有云知道。”

毕淑敏说,这本《昆仑约定》重量达880克,将近一公斤。“这里的故事,只有云知道”是这部书的最后一句话。也就是说,若看到这里,昆仑山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事儿,不但云知道,又一名读者也知道了。而她自己,也完成了对昆仑山的承诺。

记者:徐敏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