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德育深度融入 有效贯穿育人全过程
敬教劝学,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政协联组会上就“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作出重要指示。扎实推进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要以系统思维推进改革、探寻路径。
德智相融,实现“启智”到“育德”的教育升华
智育是德育的知识载体,德育是智育的价值内核,二者构成“知识习得”与“价值引领”的共生系统。《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但现实中,一些地区和学校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成为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学科教学囿于“知识至上”的路径依赖,“重知识传授、轻价值引领”;学科课程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与有机融入尚显不足,专业教学场域未能有效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导相融合等。究其根源,是因为在应试教育惯性驱动下,部分教师固守知识本位的思维窠臼,既未充分理解“德育为智育铸魂”的价值逻辑,更未把握“智育为德育筑基”的知识关联,使得“教书”与“育人”割裂。
智育攀高要铸魂,德育扎根须筑基。破解德育智育失衡、割裂困局,需构建双向赋能的育人新生态。要推动教育理念革新,建立“智育成效+品德发展”的双螺旋教学目标体系,将价值观培育纳入学科核心素养指标;加强教学实践改进,深挖学科德育资源,将家国情怀、科学家精神等德育要素有机嵌入专业课程教学;重构教师发展体系,以学科德育工作坊等创新载体为抓手,突破知识本位思维定式,培育既精于“授业”更善于“传道”的教师队伍;重塑教育评价机制,推行“知识掌握度+价值内化度”双维评价指标体系,依托大数据技术动态追踪学业进步与品格成长的发展轨迹,全景呈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成效。
德体共铸,实现“强体”到“铸魂”的教育升维
体育为德育筑基,德育为体育铸魂。体育承载着“以体育人”的德育功能,如在长跑训练中可以强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在传统武术教学中能够传承文化自信等。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运动场景的沉浸式体验逐步浸润内化。但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德育与体育的简单叠加仍然存在,口号式灌输多、情境化引导少,缺乏实效性和系统性,难以形成“运动技能习得—体育精神培育—品德素养提升”的良性育人闭环。其深层症结,在于现行评价体系过于重视体质测试与竞技成绩的量化考核,忽视了对体育课程所蕴含的规则意识、团队精神、抗挫折能力等德育价值的深度挖掘与系统培养。
体育强能要育德,德育固本应融体。破解德育与体育融合难题,亟待理念革新与实践优化协同推进。在教育理念重塑上,要挣脱工具理性枷锁,摒弃唯体质测试、竞技成绩论,将规则遵循、团队协作、逆商磨砺等德育关键指标有机嵌入,推动体育与德育价值内核深度交融,实现育人成效的叠加。在教学实操革新中,要积极创设情境,让体育课堂鲜活起来,如在个人项目攻坚中,助力学生在突破困境时锤炼坚毅品格,打通运动技能、体育精神、品德修养层层递进的育人链路,为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栋梁培厚土壤。
德美共融,实现“审美”到“润德”的价值共振
德育为根、美育为形,在审美体验中实现价值浸润,要求在美育课程设计中有效融入德育元素,如通过红色经典歌曲诠释民族精神,围绕友善、诚信等德育主题开展艺术创作活动等,实现美育感性体验与德育理性认知的深度融合。但在一些具体教学中,美育德育还未能建立起形式审美与精神意蕴的深层关联,如美术教学只谈构图技法却漠视价值引导,音乐教学偏重程式化训练、较少涉及情感剖析等,反映了美育与德育缺乏协同的短板。
美育启智要润德,德育铸魂应融美。从学科融合的本质规律审视,亟待构建“审美—价值”双向渗透的育人新模式,打破学科边界,以大美育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将德育内核深度融贯于艺术鉴赏、创作实践等全链条育人环节。既要通过经典艺术作品的美学解析培育审美判断力,更要引导创作主体在艺术表达中自觉践行价值准则,实现艺术形式美感与精神价值内涵的双向滋养。如美术课程通过红色经典作品阐释家国情怀的视觉表达,音乐教学借由民族音乐谱系解码文化基因的听觉传承,充分发挥美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综合效能。
德劳合一,实现“劳动”到“塑德”的品格塑造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但当前劳动教育存在形式化倾向,劳动教育被简单等同于简单体力劳动或流程化任务、深层价值引导缺失等现象明显。这种表层劳动实践,短期看能提升学生劳动能力,却未触及劳动教育本质,学生自然无法体悟劳动所蕴含的品德价值。此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也存在短板,一些家长包办家庭劳动作业,社会资源参与热情不高、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等,导致劳动教育局限于校园范畴,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劳动砺行当筑基,德育成器贵躬耕。实现德劳融合、知行合一,当务之急是扭转观念,革除将劳动教育工具化的错误倾向。要精心策划蕴含道德张力的劳动项目,在传授劳动技能时循循善诱,让学生自然萌生对品德价值与社会责任伦理的深刻思考。要构建紧密高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学校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合作,纠正家长代劳行为,营造良好家庭劳动教育氛围;学校要主动对接社会资源,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多样化社会场景中开展劳动,促使家校社形成强大育人合力,共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孟献丽 韩艳芳,系浙江工商大学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