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中非+健康!长沙市雨花区打造60场“行走的课堂”
红网时刻新闻4月2日讯(记者 胡芳)4月2日,长沙市雨花区中非文化与经贸研学实践基地,一群孩子围坐在非洲鼓前,欢快敲击,节奏明快。鼓声、笑声、交流声交织……“行走雨花·筑梦未来”——雨花区青少年“行走的课堂”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奏响了全年60场实践活动的序曲。
“行走的课堂”是雨花区关工委联合区教育局打造的实践教育品牌,全年将围绕“非遗传承”“中非文明交融”“健康生活教育”三大主题,在雨花非遗馆、中非文化与经贸研学实践基地、雨花区健康教育馆三大关教基地开展60场活动,预计覆盖超3000人次。
文化探索者:在非洲鼓点声中叩开一扇认知世界的窗
“咚—哒—咚!”中非文化与经贸研学实践基地内,鼓点逐渐整齐,孩子们的笑声与鼓声交织。来自雨花区中小学的50名学生化身“文化探索者”,在非洲鼓的节奏中感受异域风情,在互动体验中触摸中非经贸脉络。同时,孩子们分组体验了醇香咖啡制作。

孩子们在非洲鼓的节奏中感受异域风情。
中非文化与经贸研学实践基地总面积10000㎡,设3个综合馆、34个国家馆以及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展厅、全球商贸流通双循环展厅两个主题展厅。
首场活动中,孩子们通过鼓点对话、咖啡制作,不仅认识了非洲的文化多样性,更理解了经贸合作背后的逻辑。中非文化与经贸研学实践基地负责人说:“这种跨文化体验并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模拟实践’激发思考:国际交流不仅是文化碰撞,更是智慧与规则的博弈。”
全年实践教育矩阵:非遗、国际、健康三大主题并进
在全球化与本土文化交织的当下,如何让青少年既扎根传统,又面向世界?如何让教育超越课本,又融入生活?
“行走的课堂”这一实践教育活动以“传承、交融、健康”为核心,通过三大关教基地的联动,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注入多维动能。
关工委牵头搭建“校地联动”机制,致力于打造“菜单式”实践教育品牌。学校按需“点单”,基地精准“配菜”。
同时,每场活动采用“1名基地导师+1名学校教师”双负责制,确保实践与理论深度融合。
在雨花非遗馆,孩子们可体验剪纸、皮影戏等非遗技艺,参与“非遗小传人挑战赛”。让青少年从旁观者变为创作者,用作品传递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非文化与经贸研学实践基地的全年课程设计,紧扣“认识非洲—体验非洲—走进中非合作”的逻辑。34个国家馆的探秘、非洲风情舞的学习、贸易角色的扮演,都在回答一个问题:如何让青少年理解世界的多元与联结。

孩子们动手冲泡咖啡。
雨花区健康教育馆通过“健康实验室”“科学运动挑战”“健康小卫士”特色活动,构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寓教于乐的互动,让青少年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守护健康”。
探索创新实践:形成“一基地一品牌”的实践教育模式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点燃。”雨花区关工委负责人表示,“行走的课堂”旨在打破传统课堂边界,通过沉浸式体验让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中坚定自信,在跨文化交流中拓宽视野,在健康实践中强健体魄,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据悉,活动将联动辖区中小学校,形成“一基地一品牌”的实践教育模式。未来,雨花区还将通过媒体宣传与社会资源引入,进一步扩大关教基地影响力,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更多活力。
“行走雨花·筑梦未来”的初衷,绝非仅仅是一场实践活动,而是对青少年成长路径的深层次探索。当非遗技艺在指尖流转,当非洲鼓声叩击心灵,当健康理念融入日常,青少年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文化根脉的认同、对多元世界的理解、对生命价值的敬畏。
这场“行走的课堂”,不仅是关工委实践教育的一次创新,更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坚定回应。未来,雨花区关工委将继续以思想引领锚定方向,以实践赋能激发潜能,以协同育人凝聚力量。这场“行走”没有终点,它是一粒种子,将持续在青少年心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