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城夜话|“统养共富”以何解码西部县域新质生产力?
(一)
当农牧民信心满满地搞养殖,却遭遇“卖羊难”怎么办?当乡村振兴遇到劳动力不足,谁来“补位”?当西部县域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该如何下好“先手棋”?诸多困扰农牧区发展的难题,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都能找到相应的答案。
一年春作首,万事农为先。在春风拂面之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而这个时节的鄂托克旗,正是农牧民接羔保育的黄金期。与过去不同的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统养共富”,正在悄然改变着农牧民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截至目前,鄂托克旗共培育绿色生态家庭牧场1056户,建成20多个万亩“统养共富”大牧场,打造示范牧场300个,农企利益联结比例达到88%,带动农牧民、村集体双增收。
县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而因地制宜、因产施策是县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作为西部县域中的畜牧业大旗,鄂托克旗年牲畜存栏数稳定在210万头只左右、年原绒产量达1200吨。该旗探索出的“统养共富”路径,可谓是“一拳打得百拳开”。
透过这个样本,可以看到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如何在西部县域开出实践的一路“繁花”。
(二)
阿尔巴斯白绒山羊是鄂托克旗的“生根”产业,也是享誉多年的品牌产业。但多年来,农牧民能不能顺利“薅羊毛”还得看“老天的脸色”。农牧户大多是“半舍饲”喂养,“单打独斗”发展养殖业,家家户户都需要建圈舍、盖草棚、买机械,如遇雨水少草场无法返青,再加上如果防疫、繁育、饲养等管理跟不上,一年辛苦“打水漂”是常有的事儿。
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因为近年来农牧区年轻人的“进城热”,留在田间地头、牧场棚圈的劳力以“50、60后”为主。农牧区劳动力短缺,是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最大梗阻。
优质优价、高质高价,一直是农牧民发展养殖业的“天花板”。以前因为“单打独斗”规模小,个体农牧户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相应小,在全链条中的议价能力弱,养殖投入多、成本高、卖价低。
鉴于此,鄂托克旗在全域推行“统养共富”大牧场模式,农牧民通过联户经营、入股经营、集体经济合作经营等模式,将草场、水浇地、牲畜、劳力、机械设备等折算入股大牧场。农牧民能拿到牲畜出栏、羊绒销售等一次分红,以及大牧场发展精深加工、社会化服务、品牌溢价、直播代销等方面的二次分红,有效解决了牧区劳动力老化、生产方式落后、专业技术欠缺、抗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
“统养共富”,一方面是源于政府“顶层设计”的改变,另一方面则是农牧民底层逻辑的需求。通过政府宏观之手,引导社会资本嵌入,有效资源被高效集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多维保障。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统一建成标准化圈舍,统一防疫、育肥、出栏,规模化养殖保证了肉质稳定,“订单式”产销也为农牧民解决了后顾之忧。数据显示,鄂托克旗的山羊产绒量、产羔率和出栏率都远高于牧民“单打独斗”时的水平,实现了“大牧场”链接上了“大市场”,解决了“产、销”二元难题。

(三)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农牧民观念转变后愿意被吸附在产业链上,生产的核心要素交由专业人员统一运营,科技应用的空间便大大释放。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草场便是农牧民的“命根子”。发展畜牧业的新质生产力,首要便是解决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间的“老大难”,这既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需之道,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产业提质,是“统养共富”的核心密码。
“统养共富”中,鄂托克旗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攻关,促进资源要素在科研机构和县域双向流动。草原数字化监测、天然饲草精准化营养分析、牧场智能化控制等一系列“智慧”的应用,综合分析地形地貌、土壤情况、饲草质量、气候环境、牲畜营养需求,最终“算”出精准的“轮舍饲养”模式,找到了“草畜平衡”优解方案。
农牧民将草场流转或入股给企业或合作社,后者通过科学规划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草场质量进行经营,实现草场集中经营、连片保护。同时,提升舍饲化养殖水平,延长舍饲养殖时间,科学精准舍饲和补饲,让降低生态压力和提升饲草利用效率、养殖效率之间实现了同频共振,走出了一条系统性的草原科学利用路径。

(四)
品牌是县域发展的一把“好牌”。鄂托克旗以“统养共富”为支点,撬动新质生产力的杠杆,进一步做大产业链的增值空间,提升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让“好牌”变成“招牌”。
积极主动融入鄂尔多斯市构筑世界级羊绒产业进程,出台羊绒优质优价奖补政策,引导鼓励牧场逐步淘汰产绒量低、品种杂的山羊,壮大阿尔巴斯绒山羊优质群体,全力推动羊绒产业基础提档升级,14.5微米以下优质羊绒产量同比增长20%;构建起了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制度体系,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建立了兽医医疗体系及牛专科医院,推动疫病防控、抓绒采绒、青贮种植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开展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生产,解放劳动力提升产业效率;依托绿色大牧场,探索发展沉浸式草原旅游业,发展牧区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培育畜牧业新业态,提升县域经济的韧性……这里,已成为鄂尔多斯“1436”品牌的主产区。
2025年,鄂托克旗将创建阿尔巴斯绒山羊现代产业园暨世界级阿尔巴斯优质羊绒生产示范基地,建成华翔阿尔巴斯白绒山羊1350博士工作站,将有更多、更优的超细羊绒从这里起步,温暖全世界。
“统养共富”,让新质生产力变成了乡村振兴的信心,也踏勘出一种县域经验。这是中国式信心的微缩和具象,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县域大地上萌发出的新绿。
在这里,小牧民变大股东、小羊圈变大牧场、小牧业变大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畜牧新气象,这些“现象级”的革新,正在折射出西部县域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动能,也映射出中国式现代化在乡村振兴前沿阵地上的鲜活镜像。
以何解码时代新问?这便是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