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跨省进校送岗!鲤城为支柱产业引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08:06:00    

N海都全媒体记者 黄晓燕 通讯员 郭东程 文/图

4月1日,记者从鲤城区人社局获悉,3月27日至29日,该局携海天材料科技、格来德纺织科技等11家纺织鞋服企业,走进江西服装学院、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高校,开展“职引未来·聚才有鲤”——2025年春季鲤城区“送岗引才进校园”高校招才引智系列活动(纺织鞋服专场)。此次活动以纺织鞋服产业为聚焦点,通过精准送岗、校企联培、共建产业学院等创新举措,为鲤城支柱产业注入人才活水,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精准对接促就业

“职引未来”打通求职最后一公里

据介绍,此次招聘会提供设计师、生产管理、电商运营等岗位300余个,吸引超千名毕业生参与,初步达成就业意向率超40%。鲤城区人社局采取“前置式”服务,提前摸排企业技术升级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定制化匹配岗位,同时举办政策宣讲会,现场解读泉州市、鲤城区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与毕业生互动交流,以“岗位+政策”双驱动提升毕业生来鲤吸引力。

“江西服装学院专注于服装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服装类专业实力强、师资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全国25%的服装类高校毕业生来自该校,在行业内有较高的知名度。”海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庄小松介绍,去年该公司就招录了两名江西服装学院的毕业生,这次公司还委任他们担任“校园引才大使”,帮助公司邀请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入海天共同成长共谋未来。

“鲤城纺织鞋服企业数量多规模大,还有像鸿星尔克、海天材料这种龙头企业,让我觉得职业成长空间大。”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应届生万同学拿到了此次招聘会的offer,他开心地告诉记者,泉州企业提供的薪酬待遇高,政府配套保障完善,让他对异地就业充满信心。

产教融合育人才

“产业学院”赋能供需精准衔接

此次跨省引才标志着鲤城“产业就业共同体”建设迈入新阶段。通过建立“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政校企在人才引育方面深度合作,“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促进产才深度融合,实现三方优势互补与共赢发展。

海天材料科技、闽黔体育等企业与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艺术职业学院以“长期合作、共同发展、战略共赢”为目标,围绕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探索讨论将企业技术攻关项目融入课程设计,在企业中设置现场教学课程、在学校中设立“校企产业学院”,推动“校企双导师制”“订单班”等深度合作,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标准无缝对接,共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产业学院不仅是人才‘输血站’,更将成为技术‘创新源’。未来将推广‘入学即入企、毕业即就业’的培养模式,破解企业‘用工难’与毕业生‘适配难’结构性矛盾。”鲤城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鲤城区将以“送岗引才进校园”为起点,加速推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推动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持续释放“聚才有鲤”品牌效应,为毕业生铺就高质量就业之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锻造强劲人才引擎。

□海都锐评

跨省引才的鲤城新范式

3月31日的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要着力培养集聚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急需紧缺人才,统筹抓好人才自主培养和引进工作,更加科学培养人才、更加精准引进人才、更加灵活使用人才,推动人才培养与创新需求相契合、与产业布局相衔接。”泉州市鲤城区开展跨省进校送岗引才活动,为纺织鞋服产业谋篇布局,在人才驱动产业发展的赛道上抢占先机,其创新举措与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高度契合。

统筹抓好人才自主培养和引进工作方面,鲤城跳出传统校招的“岗位推销”逻辑,构建起“政校企共同体”的深度合作生态,以“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模式,将人才引进从零散的“点对点”对接升级为系统的“链式协同”,实现了从“企业单方面招工”到“政校企三方共育”的转变。

推动人才培养与创新需求相契合、与产业布局相衔接方面,体现在“产业学院”与“订单班”设计上。通过“入学即入企、毕业即就业”的订单式培养,直击传统职教“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适配难”的痛点,体现了“更加科学培养人才、更加精准引进人才”的理念,让产业学院不仅是人才“输血站”,也成为技术“创新源”,为产业升级注入持续动能。

鲤城的跨省进校送岗引才活动,是对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的生动实践。从“跨省进校送岗”到“共建产业学院”,鲤城正以政校企三方协同的创新机制,重构人才引育链条,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一条“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产才融合新路径。既回应了毕业生对“高质量就业”的期待,又满足了企业对“适配型人才”的需求,更推动了区域间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当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真正交织成网,高质量发展便有了最强劲的引擎。(一醉)

编辑:一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