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山解码:从“细胞激活”到“聚链成势”的振兴逻辑
吕欢欢
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富民产业是重要载体。
当大多数地区还在摸索产业振兴路径时,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已生长出两条清晰的逻辑线——以“一村一工坊”激活村庄的“末梢神经”,用“跨村联营”重构发展的“底层算法”。
两种模式的耦合,不仅破解了集体经济薄弱、要素流动滞涩等共性难题,更在更深层次上揭示出乡村振兴的进阶密码。
“细胞激活”:村子里有“坊”,坊里面有“薪”
日前,走进烈山区烈山镇土型社区的洁风洗涤服务工坊,工人们正忙着收拣、分装、洗涤、烘干、熨烫、折叠等工作。放眼望去,工坊内一派忙碌景象。

工人正进行衣物分拣。人民网 吕欢欢摄
而在两年前,这一带还是一处无人打理的废弃小学。这样的变化,源于一次“大动作”。
2023年5月,土型社区通过镇党委招商,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引进淮北市洁风清洗服务有限公司,形成“镇党委牵线+党总支主抓+公司运营+群众参与”的共富发展模式。
目前,风洗涤服务工坊面积约3500平方米,产值从100万元增长到300万元。在突出经济效益的同时,工坊主动面向农村留守妇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固定+灵活就业方式,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年人均增收3万余元,助推集体经济增收7.5万元。

工坊衣物上挂区。人民网 吕欢欢摄
从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引进特色产业入手,烈山区积极探索建立“一村一工坊”模式,实现村民增收、产业增效、集体增富,类似的“丰”景正在多个行政村同步上演。
在古饶镇南园村“豆源豆制品加工工坊”的生产车间,浓郁的豆香扑面而来。车间里,工人们专注地监控着各道工序,确保每一瓶豆油都符合高品质标准。
南园村党总支书记苏振勇介绍称,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下,一家一户的“一亩三分地”集中起来,土地化零为整,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经营,豆源豆制品加工工坊便是成果之一。目前吸纳留守妇女等人群共15人,预计年产值达150万元。
依托“一村一工坊”建设,如今,南园村从最初流转的200亩土地,到今天已经流转2000余亩土地,村级集体收入也从2019年的8.6万元,直线增长到2024年的100余万元,彻底改变了一贫如洗的“旧面貌”,迈开了乡村振兴的“新步伐”。

苏振勇正在为工坊的产品做短视频直播。人民网 吕欢欢摄
当然,这背后离不开党组织领办“共富工坊”的精密运作,烈山区通过“需求摸排—资源匹配—技能培训—产销衔接”的四步闭环,将分散的劳动力、闲置资产和市场需求精准啮合。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传统扶贫车间,工坊经济的核心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微循环系统——每个工坊既是就业驿站,又是技术孵化器,更是集体经济的毛细血管。
眼下在烈山区,每个村庄都找到了独特的“产业指纹”。
数据显示,目前烈山区已培育引进服装、工艺品等乡村产业29个,高标准建成“乡土品牌型”“农旅融合型”等5大类38家工坊,这38家工坊都是各村(社区)根据自己的产业、资源等特色优势,因村施策、差异化来打造的,预计年产值达到1.3亿元,带动2300多位村民人均年增收3万多元。

新风“微工坊”里,工友正进行编织。人民网 吕欢欢摄
“聚链成势”:跨村联营“联”出乡村振兴“最优解”
当单个村庄的“细胞”被充分激活的同时,烈山区还向更高维度的系统升级发力。
2022年4月,烈山区烈山镇党委牵头,当地14个村、社区打破地域限制,各拿出40万元集体经济资金作为启动资金,以“飞地经济”思维入股联营成为合作主体,成立集体经济公司——淮北市禾佳景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在此基础上,跨村联营整合了当地四季榴园景区内闲置资产、自然山水资源、社会投资项目等,吸引社会投资8000余万元,联合开发滑雪场、动力乐园、云端露营等各类娱乐项目10余个,让“小景点”成了“大景区”。

龙脊天路景区。烈山区委组织部供图
“跨村联营,各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普遍提升。去年底,公司还进行了分红。”烈山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的收益分配方式为“415”形式,即40%用于保障公司运转、10%作为困难救助等公益项目、50%用于分红的比例来分配收益,实现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这边刚分红完,目光再向南,总投资约5500万的古饶镇星空田园旅游综合体,也正在烈山区“拔节生长”。
据介绍,该项目依托古饶镇乡村空间辽阔、田园风光旖旎、民风敦厚淳朴等优势,采取“政府建设+公司运营”“镇企联合、镇村联建、村村联营”的方式,全力打造兼具农业观光、休闲娱乐、文化体验、研学团建等功能的皖北特色浓郁的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和微度假体验地。
于是,当地22个行政村又集体出资入股这一新项目,将零散的集体资金聚合成700多万元投资,“我们村还要入股,继续跟着干、跟着分红啊。”
“通过党组织搭建的信用平台,原本零散的集体资金聚合成百万级投资,专业运营团队导入的不仅是管理经验,更是将山水林田的系统价值转化为复合型农文旅产品。”古饶镇党委书记陈平生介绍,该项目建成运营后,预计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超100人,项目年收益240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增长助力。

该项目效果图。人民网 吕欢欢摄
毫无疑问,当“一村一工坊”赋予每个行政村自主造血能力,“跨村联营”则催化出“1+1>3”的裂变效应,乡村振兴便不再是外部输血式的短期工程,而是内生出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未来,烈山区将深化党建引领、村企合作、农户参与发展模式,继续实施“一村一工坊”建设和“跨村联营”双轮驱动战略,推动区域发展模式实现从单点“输血”到片区“造血”、从资源整合到全域“活血”的迭代升级,全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