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蹲点调查|“消失”的村镇银行去哪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6:24:00    

■编者按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精准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需要深入一线的真调研;切实转变记者作风文风,更需要沉到现场的实功夫。大众日报依托“众观智库”平台,着眼国情看省情,立足省情看国情,沉到一线、解剖麻雀,切实提升深度报道内容质量和专业水准,以“有用信息”促“有效传播”,用扎实的调研察实情、出实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全国一年超百家村镇银行完成重组,迎来大洗牌

“消失”的村镇银行去哪了

□ 记者 王新蕾

一场席卷全国的整合浪潮,正将村镇银行推入转型深水区。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超过100家村镇银行完成重组,超过去年全年总量。

伴随机构裁撤、网点合并,广大储户最关切的问题浮出水面:我的钱还安全吗?利息会不会变?以后去哪儿取款?

对银行“解散”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对于将“养老钱”存入其中的储户而言,银行的任何变动,都牵动着敏感的神经。

整合背后,是行业性困局与系统性风险的化解需求。从填补农村金融空白而生,到如今在激烈竞争中艰难求生,走过近20年曲折历程的村镇银行,终于步入深度洗牌阶段。它们正以合并、重组、转型的方式,融入更加稳健的金融体系之中。

这轮改革,既关乎金融机构自身的生存选择,也关系到万千储户的切身利益,更映射出中国地方金融体系从“粗放扩张”向“精耕细作”的转型抉择。

潮起:补位农村金融服务 专注农户和小微

●村镇银行专注县域,70%以上的贷款投向当地,对涉农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比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它们就像开在村口的“小卖部”,专做“最后一公里”的买卖

要理解这场变革,首先要知道,村镇银行是个啥银行?

20年前,国有大行出于成本效益的考量,撤并了3万多个县级以下的营业网点,导致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为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村镇银行应时而生。

作为正儿八经的持牌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专注县域,70%以上的贷款投向当地;专注农户和小微,对涉农和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比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它们就像开在村口的“小卖部”,专做“最后一公里”的买卖。

自2007年3月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以来,这类“草根”银行迅速成长,到2023年末数量达1636家,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的41%,成为国内机构数量最多、服务客户最基层的金融力量,堪称银行体系的“毛细血管”,并与农商行、农合行、农信社并称为服务“三农”的“四大金刚”。

根据其“出身”,村镇银行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由大型商业银行控股,如建设银行发起的建信村镇银行、中国银行发起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其特点是资金实力强、风控标准高;第二类是地方法人“本土战队”,由地方政府、区域银行发起设立,优势是地头熟、人脉广、决策链条短;第三类由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等互联网银行发起,特色是开户零接触、成本优势强。

面对大行的激烈竞争,村镇银行凭借“三板斧”闯出一片天:错位竞争,专注大行看不上的“小生意”;深耕社区,当好离储户最近的“百事通”;享受政策红利,获得多重政策倾斜。然而,由于资本金不足、融资能力弱、拨备水平有限、品牌认知度低等原因,村镇银行一直面临“成长的烦恼”,风险也在悄然积累。

困局:生存空间被挤压 盈利能力大幅下滑

●村镇银行规模小,注册资本低、抗风险能力弱,一笔几百万元的不良贷款,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村镇银行又点多面广,很有可能成为风险传导路径上的重要节点

以济南市凤凰北路一家已拆除门头的原村镇银行网点为“窗口”,不难理解其退出背后的“残酷现实”。

马路对面,可见济南农商银行的招牌;在其旁边,是浦发银行的蓝色标识;向南不出几十米,是招商银行网点;向北,还有光大银行与齐鲁银行。200米半径内,就有5家银行网点展开竞争。

当前,银行竞争已进入寸土必争的时代。巨头不断下沉、利差持续收窄、优质客户被层层筛选,金融“小卖部”式的村镇银行,生存空间正被快速挤压。

从填补空白到被迫出局,村镇银行兴衰同源。

一方面,村镇人口在不断减少;另一方面,城区竞争白热化,随着业务增长见顶,国有大行与城农商行纷纷下沉。利率、客户、风控等多重压力之下,村镇银行渐显“四面楚歌”。

更严峻的是盈利能力的大幅下滑。一家村镇银行的负责人坦言,十几年前贷款利率动辄百分之十几,“企业求着银行放贷款”;如今利率已压降至不足百分之五,“银行求着企业用贷款”成为常态,盈利越来越难。

在信贷链条上,村镇银行始终处于底端。优质客户被大行筛尽,它们只能不断降低贷款门槛,导致不良率持续攀升。张松(化名)是一个网点负责人,其所在的银行,就吸收合并了村镇银行。张松告诉记者,在吸收合并过程中,他们核查发现,某些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甚至占到总资产的30%。

当张松站在那用作抵押、实已破败不堪的蔬菜大棚前,翻看手中几乎成为坏账的贷款档案时,村镇银行恶化的资产质量、脆弱的风控体系,便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在眼前。

村镇银行的贷款门槛,低到什么程度?

“有的注册地与经营地不一致,有的注册地根本就不是经营场所;有的只有营业执照,还有的以大棚、鸡舍、猪舍等作为准抵押物,价值较低又缺乏完善的担保体系,容易发生贷款逾期。”张松说,如果不及早介入,不良风险只能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村镇银行规模小,注册资本低、抗风险能力弱,一笔几百万元的不良贷款,便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村镇银行又点多面广,主发起行多为城商行、农商行,很有可能成为风险传导路径上的重要节点。

改革,已不是选择,而是生存的必然。

整合:除了资产整合,另一重挑战是“人”的整合

●尽管有政策推动,村镇银行的吸收合并却远非易事。化解存量风险、承接整合业务、妥善安置员工、及时引导客户,一家村镇银行的吸收合并才算告一段落

监管思路的转变,发生在2022年。当年4月,河南、安徽等地村镇银行的储户遭遇取款难事件。此后,村镇银行从扩张走向收缩,监管思路也从增量改革转向化解存量风险。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当年,9家村镇银行被吸收合并,1家村镇银行解散。这些村镇银行,多数被主发起行、当地农商行或异地中小银行吸收合并,成为它们的支行或者分行。2024年,这种吸收合并的改革方式被广泛推广。

尽管有政策推动,实操却远非易事。

在张松所在的银行关于吸收合并村镇银行的股东表决会上,有一张反对票显得格外突兀——它来自一家持股的国企股东。

这张孤零零的反对票,虽未能改变最终结果,背后却是现实的商业逻辑——承接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虽有助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但将不良贷款纳入其资产负债表,会在短期内拉低ROE(净资产收益率)、摊薄利润,甚至需要额外注资。

近期披露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8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农商行盈利增速同比下降7.9%,不良率达2.77%,远高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

有分析师指出,农商行盈利增速下滑,与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持续推进、部分机构信用成本提升密切相关。

不良清收是一场“持久战”。每个周四,都是张松所在网点的“不良清收日”。借款人“躲猫猫”或直接失联是家常便饭,银行不得不“上门堵人”。

法律程序漫长且成本高昂。一笔十几万元的贷款,请律师、走流程、执行判决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甚至可能超过追回金额。

批量转让、坏账核销是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两种常用方式。与转让相比,核销需要用利润支持,会对银行当期的利润影响较大。

除了资产整合,另一重挑战是“人”的整合。

这几天,在张松所在的银行,一场针对100多名原村镇银行员工的专项培训正在进行。

“说实话,不能让他们直接上一线。”张松说,这些员工普遍风险意识不足,绝大多数人可能需要从客户经理助理或柜员等基础岗位重新做起,“从头适应现在这套更严格、更审慎的风控体系和信贷文化。”

尽管如此,多数村镇银行员工对合并后的安排表示满意。“收入增加了,平台更大了,工作环境更好了,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一名原村镇银行员工对记者表示。

想要合并更平稳,银行方面既要保证金融服务不断档,又要防止因信息不对称产生误会。

“我们备足了‘头寸’。”张松说,网点会测算可能的兑付需求,向人民银行申请调拨大量现金头寸,保障网点金库“钱够用”。

化解存量风险、承接整合业务、妥善安置员工、及时引导客户,一家村镇银行的吸收合并才算告一段落。下一步要考虑的是,如何赚钱?

算盘:有人为了牌照,有人找到发展机遇

●一些银行将吸收村镇银行,作为自身战略调整的现实路径;另外一些则从中找到发展机遇,甚至实现盈利,走出了清晰的二次成长曲线

合并村镇银行,不同银行打的是不同的“算盘”。

对部分城商行而言,合并是为了“牌照”——比如进入省会城市或更发达城市的资格。一家刚合并省会村镇银行的城商行网点负责人直言:“省会的银行竞争已经白热化,我们很难赚到钱,但要的是这面旗帜,这张牌照。”

异地牌照来之不易。城商行一般背负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在跨区域经营上受限很多。监管长期以来对城商行异地经营、设立跨省分行持审慎态度,不同程度有所限制。

与其他银行主要靠政策引导推动的模式不同,这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吸收合并模式——出于实现异地经营、增强品牌力、提高拓客效率、提升规模效应等方面考量,银行将吸收村镇银行,作为自身战略调整的现实路径。有的真正从中找到发展机遇,甚至实现盈利。

常熟银行便是一个典型案例。8月7日,常熟银行发布的A股上市银行2025年半年报显示,净利润同比增长13.5%,其中村镇银行贡献了近四分之一业绩。

常熟银行所在的江苏省,共有9家A股上市银行,是A股上市银行最多的省份,行业竞争激烈。常熟银行抓住村镇银行改革化险机遇,近半年吸收合并7家村镇银行,累计在湖北、江苏、河南、云南、广东等省份设立了30多家分支机构。

可贵的是,如此扩张下,常熟银行不良率依然保持在较低水平——常熟地区及江苏省外地区(村镇银行)贷款不良率分别为0.5%、1.07%,较去年同期下降。

其成功得益于两方面:首先是金融技术赋能。半年报显示,该行自主研发并完成了丹徒、宿城、宝应、江宁“村改支”及宜昌村银“四合一”等数据迁移项目的投产工作,为并购整合提供了标准化、体系化的技术支撑。

其次是风险化解创新。该行建立不良清收专班,启用“融诉驿站”,实现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在线开庭调解;联合地方法院创新“诉前”模式,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上半年,该行累计现金清收不良资产5.39亿元,较去年同期多2.56亿元。

长江证券分析师马祥云认为,在监管严格限制中小银行异地设点的背景下,常熟银行借助村镇银行改革实现异地扩张,“走出清晰的二次成长曲线”,这或许为正在进行的村镇银行合并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未来:这场以减量提质为主线的改革,刚刚启幕

●从曾经的野蛮生长,到现在的“握指成拳”,村镇银行的重组与整合,是整个银行业告别“网点密度”竞争、转向高质量服务的拐点

村镇银行的重组与整合,是一次整体的进化,也是整个银行业告别“网点密度”竞争、转向高质量服务的拐点。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范围内累计有2677家商业银行网点关门停业,比2024年全年的2533家还多144家。

如今,银行服务形态正经历深刻重构:数量扩张让位于质量提升,低水平同质化竞争逐步转向由若干主力银行主导的有序差异化竞争,行业集中度稳步提升。

村镇银行这场改革,可以说是一场主动“排雷”,将资产质量低下、公司治理混乱的村镇银行所积聚的风险,转移给更有能力消化和处置的银行,避免局部风险发酵成系统性风险。

另一方面,这也是对金融服务形态的深度重构。物理网点的削减不代表服务退坡,而是通过数字化赋能做“加法”,来弥补线下渠道的“减法”,最终实现金融服务质效的系统性提升。

截至8月18日,全国在册的村镇银行法人机构还有1431家。这场以减量提质为主线的改革,才刚刚启幕。

村镇银行的重组与整合,不仅是金融机构的自我革新,更是整个地方金融生态从“数量平原”迈向“质量高原”的关键转折。资金更安全、服务更便捷、风控更扎实——这场转型,正悄然塑造中国金融底层格局的新面貌。

“众观智库”本期支持专家

王一峰 光大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金融业首席分析师

马祥云 长江证券分析师

记者:王新蕾

编辑:黄露玲 纪伟

美编:巩晓蕾 唐亚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