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区里的生死时速 37岁男子脑干出血后重获新生


拇指大小的脑干,掌控着呼吸心跳的生命密码。脑干本就血供稀少,一次出血足以瘫痪整个生命中枢。更可怕的是,脑干出血已不再是老年人专利——快节奏生活下,30+患者正逐年激增。
当15毫升的鲜血在这里“决堤”,医学禁区被推上生死一线。上海市青浦区一位37岁的高血压患者,却在绝境中抓住了奇迹的绳索——这不是电影剧本,而是真实发生的生命突围战。
脑干为何是“手术禁区”
我们的呼吸、心跳、血压甚至吞咽动作,都由一个拇指大小的区域精密调控——这就是深藏大脑底部的脑干。它由延髓、桥脑和中脑组成,堪称人体的“生命中枢司令部”。
正因如此,脑干手术长期被视为神经外科的绝对禁区。手术刀在此每推进一毫米,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呼吸骤停、永久瘫痪,甚至成为植物人。医生们在此处操作,无异于“在钢丝上拆解炸弹”。
由于脑干位于大脑核心位置,通常脑干出血量<5ml(少量),可能出现面瘫、复视,但随时可能因水肿引发呼吸骤停;5~10ml(中量)即为高危,会发生意识模糊、吞咽困难,常需呼吸机维持生命;当出血量>10ml(大量),死亡率飙升至70%~90%,幸存者也多陷入植物状态。
毫米级手术创造生命奇迹
张磊(化名),37岁,高血压病史半年余,间断口服珍菊降压片,不规律。在今夏某天,在无明显诱因下的情况下,他突然发现自己右侧肢体不能动弹,并说话语无伦次,进一步出现呕吐、意识障碍。被人发现后紧急送往上海冬雷脑科医院。
入院后,王威主任团队接诊,发现患者血压超过180m毫米汞柱,立即给予控制血压等治疗,完善头部CT显示:患者脑干出血15ml。
经过病情分析,“我们发现张磊的脑出血是由高血压引发的,长期血压不规律且不加控制,动脉血管壁逐渐硬化和增厚,导致血管弹性降低,容易在一些末梢部位形成微小动脉瘤,所以在高血压的作用下,血流冲击力增强,血管无法承受这种压力,从而破裂出血。”
脑干出血量一旦超过10ml在医学常识上几乎等同于“死亡通知书”。面对这一情况,上海冬雷脑科医院王威主任团队立即为其展开手术。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清除血肿,解除脑干压迫。但说实话,患者的血肿深埋脑干内部,四周密布神经‘高压线’,传统入路需穿越重要功能区,极易造成二次损伤。”王威介绍,最终团队迅速选择了脑干背侧膜髓帆入路作为破局关键,从离血肿最近的地方,进入血肿腔,清除血肿。他告诉记者,“由于平时经常会做一些脑干肿瘤的手术,对于脑干出血患者,我们也要遵循同样的脑干安全手术入路原则,同时会参考血肿离脑干表面最近的地方,进入到血肿腔,这样的话对脑干的损伤就非常小。”
在手术现场,医疗团队化身“脑干拆弹专家”,精准选择血肿距脑干表面最近的背侧通道。在显微镜下毫米级推进,完整清除血肿,最大程度保护神经纤维。
从“植物人预言”到独立行走
术后冬雷医院医疗团队展开拉锯战:持续一周的神经重症监护、阶梯式降颅压方案、多模态神经功能康复……在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张磊不仅能无障碍语言交流、自主进食,四肢肌力恢复至4级(接近正常),大小便完全自控。这打破了“15ml脑干出血非死既重残”的医学预判。
“我吃了降压药啊!”——这是无数年轻患者的痛心质问。张磊虽有半年高血压史,但仅间断服用珍菊降压片,血压监测形同虚设。
“长期血压失控会导致血管硬化成‘脆皮’,这种情况,极易导致血压骤升时血管爆裂。所以,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按时服用药物非常重要!”王威主任强调。尤其是在现代高糖高盐高脂不健康的饮食,熬夜、抽烟喝酒等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以及无处不在的生活工作压力,导致年轻人罹患高血压的数字逐年增加。
预防脑卒中,请谨记以下几点:
1、 降压“攻坚战”。确诊高血压必须规律服药,切勿随意减药、停药;早晚监测血压,<140/90mmHg才是安全线。
2、 必须规避以下三种情况:戒情绪过山车(尤其突然暴怒);
避免憋气用力(如便秘时过度屏气);拒绝突击式剧烈运动。
3、高危人群主动筛查:长期吸烟/酗酒、有脑血管病家族史者,每年需做脑部MRI+血管成像(MRA),揪出隐藏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动脉瘤、动脉狭窄等)。